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,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
清明诗词
清明至,万物归。暖意随着四月的春风萦绕在我们身旁,点点微光,纷纷雨落,一丝离愁与相思又上心头。自古逢此便忧,让我们回到过去的雨季,去品古诗古文里的丝丝情意,幕幕美景。
采桑子·清明上巳西湖好 - 宋代·欧阳修
清明上巳西湖好, 满目繁华。争道谁家, 绿柳朱轮走钿车。
游人日暮相将去, 醒醉喧哗。路转堤斜, 直到城头总是花。
清明 - 唐代·杜牧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折桂令·客窗清明 - 元代·乔吉
风风雨雨梨花,窄索帘栊,巧小窗纱。甚情绪灯前,客怀枕畔,心事天涯。
三千丈清愁鬓发,五十年春梦繁华。蓦见人家,杨柳分烟,扶上檐牙。
长安清明 - 唐代·韦庄
蚤是伤春梦雨天, 可堪芳草更芊芊。
内官初赐清明火, 上相闲分白打钱。
紫陌乱嘶红叱拨, 绿杨高映画秋千。
游人记得承平事, 暗喜风光似昔年。
清明习俗
扫墓祭祖
清明节既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、唤醒家族共同记忆,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,扫墓祭祀、缅怀祖先。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,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讲究顺应天时地宜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。
踏青
清明时节,万物生长,生机勃勃,山野翠绿。《岁时百问》有云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故谓之清明。”春光明媚,绿茵遍野,杏花雨,杨柳风,恣意奔跑于春,贪婪陶醉于春,于清明,随好友三两,或亲人二三,去尝山河把春风酿成酒的甜;去享万物生光,纸鸢飞翔;去悟春日赠与世间的田野几方。仲春月,踏青去,相伴十里送春风。
戴柳
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。“清明不戴柳,死后变黄狗”。清明的柳文化,有插柳于坟的,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,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,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。试想,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,年年清明,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。
来一场与春色的预谋邂逅,试捕获清明的阵阵芳香
校内春光正好,四处百花斗艳,有梨花白洁静谧,有樱花粉嫩引人,有玉兰芬芳馥郁。让学生们走出沉闷的教室,亲自跟随春,感悟春,享受春。寻找随清明而来的生机,伫立花下,听花落无声,青春动人。
清明 追悼念之思,忆建功之人
为了让学生们更深一步了解清明节气,蚌埠二中高一2202班开展了“清明:历史不会忘记,我们永远铭记”主题班会活动。共同回顾光辉历史,致敬先烈志士。
清明 春风潜入校,欢心悄无声
春风送暖,绿柳扶苏,见鹅湖水波荡漾,芦苇暗自生长;
桃红柳绿,青草芃芃,观四处野花盛放,少年悄然欣狂。
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”清明是从古至今的怀念,也是春意向我们轻语与给予。我们生于春,长于春。年年清明又至,彼岸杨柳又绿,低望簇簇花开,高仰湛湛天蓝。让2202的孩子们带着春意生机,心怀如春光芒,趁春色正好,一振青春年少。待三春拂面,你我起航于春,璀璨于春。
供稿:2202班胡银
供图:2202班胡银
审核:审稿组
Copyright©2000 www.bbez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安徽省蚌埠市虎山东路889号 邮编:233000 联系电话:0552-2043733
公安机关备案号34030002000119 工信部:皖ICP备13002613号
师德师风投诉举报信箱:ahbbezbgs@163.com 举报电话:2043733
技术支持:安徽长泰科技有限公司